撰稿: 编辑:宣传中心 陈葵恩 发布时间: 2017-12-08
主题:词汇与辞书(上半场)
主持人:卢国屏台湾淡江大学教授
刁晏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报告之一:论台湾的字母词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副教授高婉瑜
高婉瑜副教授从共时角度分析了4个字母词在台湾报章的使用情况,构成形式角度看可分为纯字母词(LKK)、字母加汉字(A钱、A菜)、字母加数字(7pupu)三种形式。从来源来看,这些字母词均属于方言谐音词,是两岸共同的语言现象。大陆辞典常以附录形式收录字母词,甚至有多部专收字母词的辞典。比较来看,台湾学界对字母词的关注较少,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未收字母词。
报告之二:《两岸通用词典》中两岸词形对应关系的语料考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肖航
《两岸通用词典》和《两岸常用词典》同时收录了大陆和台湾两种词形,肖航研究员用图表的形式分析两岸语料库中汉字简繁对应关系、两岸通用词典字词表和语料库字词表,得出两岸语料中存在的词形对应关系与不匹配的情况。肖航研究员指出可以通过语料数据对两岸通用词典中的这些台湾异形词的陆台词对应关系进行调整,可以更符合台湾语言使用实际。
报告之三:谈谈两岸闽南方言辞书的用字问题
华侨大学教授王建设
王建设教授首先重申了闽南方言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方言词典的编写问题,提出了闽南方言辞书编写中用字问题的建议:一是本字优先;二是适当采用训读字或同音或近音替代字;三是采用方言字。卢国屏教授在此基础上补充,方言辞书的用字问题,还应关注到要与文字理论和实际应用。
报告之四:常见四字成语“也作、亦作”词例之辨析
──兼及民众运用习惯之调查研究
台湾中央大学副教授李淑萍
李淑萍副教授针对台湾《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常见四字成语中“也作、亦作”或“混用”的成语词例,挑选了三组成语进行分析,分别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走投无路/走头无路”和“不省人事/不醒人事”。文章从文字学原理出发并结合词源的发端、典故来源、《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来探索个别词汇形成的原因,继而考其是非,逐一辨析。
报告之五:两岸数字用法对比研究
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肖模艳
肖模艳副教授首先简要说明了大陆和台湾两地的数字使用情况,进而从数字的研制历程、数字倾向性、分类框架、范围、和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情况五方面进行两岸数字标准用法比较,总结得出两岸现行数字规范标准同大于异。台湾地区的数字使用规范标准,较倾向于阿拉伯数字。内地对1995年数字用法规范标准做了较大修改,在数字使用上更为灵活,允许阿拉伯数字与汉字共同表达,增加了使用者的自由度。
报告之六:从台南某初中一次作文看词汇能力的差异与测量
厦门大学博士生郑维宇
郑维宇博士针对目前国内母语词汇能力研究薄弱,海峡两岸同根同族、语言同质,词汇能力的传统研究重量不重质的现象,选取了台南一所初中的一次作文作为研究材料,从研究背景、研究材料、研究过程三方面考察学生作文用词的“质”,探讨中小学生词汇能力之间的差异及其测量。发现作文用词的选择与作文题目有密切联系,相关义类的词语呈现高类聚。高质量的作文产出性词汇量更大,会使用更多的同义词和同类词,难度高的词语所占比例也更高。
主题:文字与文字标准,兼及文学(下半场)
主持人:王建设华侨大学教授
李淑萍台湾中央大学副教授
报告之一:甲骨文字考释的新进展
——《<甲骨文字诂林>补编》简介
吉林大学教授何景成
何景成教授主要以于省吾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为依托,总结了1990年以来的甲骨文字考释进展,肯定了《甲骨文字诂林》对于甲骨文学习者的重大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古文字资料的发现和古文字研究方法的日益精进,学者们通过对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整理,编撰成《<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作为《诂林》的续编。该书以方便研究者观察比较各家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较为全面地掌握甲骨文考释成果,从而促进甲骨文字考释以及古文字学的发展。
报告之二:商代文字可释字形的基本整理
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
王蕴智教授在往日的所做《甲骨文字可释字形表》基础上,整理出《商代文字可释字形总表》。该表统计了可以确释的殷墟甲骨文字形,兼容了少量可以补缺的周原甲骨文字头,也增添了部分可以补缺的商代金文字头。会上,王教授通过图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近期的研究成果,工作认真、思维缜密,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
报告之三:继往开来功至伟,承前启后创新声
——陈伯元先生的上古声母学说的特色、贡献及其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张渭毅
张渭毅教授从陈伯元先生的学术生平和科研经历出发,总结了他的古音韵学教学与研究成果。以其上古音复声母研究为切入点,把陈伯元先生的研究分为三个学术发展阶段,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评价伯元先生的古音学成就,合理科学地确定他在中国古音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张教授深切地表示了对陈伯元先生的缅怀,声情并茂地读了自己为陈先生所作的两首七绝,以表怀念之情。
报告之四:台湾的文字标准执行情况研究
贵阳学院副教授郭光明
郭光明副教授从台湾的国字字体字形、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字字体字形标准执行情况、台湾的汉字结构标准执行情况等三个方面,通过详细梳理台湾的字体字形标准和汉字结构标准的执行情况,力图还原台湾文字标准当时执行的相关背景、历史演变、执行效力,以及相关社会影响等。在此基础上,郭光明副教授对比大陆相关文字规范的执行情况,并对此进行了评述。
报告之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异体字整理研究史论
渤海大学讲师褚静
褚静老师指出异体字是汉字研究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异体字的研究,前期资料收集整理极其重要。她指出前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异体字的研究极其重要。她认为可以把异体字资料的调查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华文化圈,而不是只局限于大陆,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通用规范汉字表》,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异体字整理、规范理念的更革,进而总结建国后异体字整理、研究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汉字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报告之六:入乎经史出乎子集百家
——评台湾《中国文学讲话》
我院教授李建明
李建明教授从“出入经史的‘杂文学’”和“千岩竞秀的子集百家”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中国文学始终没有脱离“杂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的“杂文学”不仅文史不分,而且文学与哲学也密不可分。他认为台湾的《中国文学讲话》是一部完备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本书体现了中国文学“杂文学”的民族特性,对于经史子集有详细的阐述,在分析经典作品时,深入浅出,注重特定的文本、文体的讲述,为文简洁优美,保持了古典文学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