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语言文字调查研究与语文生活”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三:第一分会场报告

撰稿: 编辑:宣传中心 陈葵恩 发布时间: 2017-12-08


主题:语言、社会与文化(上半场)

主持人:李正芬台湾东华大学教授

澳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之一:闽南话的使用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苏金智

  

苏金智研究员认为文化认同具有层级性,闽南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两岸闽南话的使用情况分析闽南话文化认同的现状,认为应该通过两岸闽南话的文化认同加深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岸同胞感情。

  

报告之二:两岸汉语稳态系统的文化模因

——再论“大华文”视野下两岸语言文字稳态系统

  

山东大学教授盛玉麒

  

  

盛玉麒教授指出文化模因是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性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家园,语言系统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模因。互联网大数据呈现出来的纷纭万象背后,脉动着华夏文化模因滋养的汉语稳态系统。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发展的中华文化模因是维系民心沟通和语言稳态的牢固基础。

报告之三:从台湾网络流行语析探台湾社会文化

  

台北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徐长安

 

  

徐长安助理教授首先论述了网络语言的兴起与特征,次论近年台湾网络流行语的类别与意义,再从网络流行用语探析台湾社会现象,徐老师最后还就如何使用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建言。

报告之四:近十年流行语的社会知晓度变化调查

  

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练军

  

  

陈练军副教授通过调查发现,知晓度高的流行语,通常接受度也比较高。文章进而分析了影响民众对流行语知晓度和接受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同时还指出部分社会知晓度和接受度很高的流行语并未被规范词典所收录。

报告之五:台湾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辅导措施探究

——以台湾三大部门的教辅措施为视角

  

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龙东华

  

  

龙东华博士向我们介绍了台湾内政部、教育部与行政院三大部门对新住民及其子女实施的主要教辅措施,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究了台湾三大部门实施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辅导措施的特点。

主题:汉字与字音(下半场)

主持人:杨自平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苏金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之一:《国音常用字汇》分析及其对台湾语言生活的影响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戴红亮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确立了北京音为国音之标准。戴红亮教授详细论述了《国音常用字汇》的收字原则、收字情况,深入分析了其对台湾语文生活的影响。

报告之二:从大陆、台湾审音规范文件看两岸字音差异

  

厦门大学博士生

  

  

吕峡博士将大陆、台湾两部最重要的审音规范文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与《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的主表进行对比分析,从语音角度总结了两岸字音的差异特征,并从多重维度总结了两岸字音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报告之三:两岸汉语拼音使用情况研究

  

江苏理工大学教授赵贤德

  

  

赵贤德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台湾光复后国语拼音的使用情况以及大陆汉语拼音的使用情况,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赵教授指出大陆使用《汉语拼音方案》为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走向国际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两岸语言发展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之四:汉字寻根与文化自信

——两岸大学生汉字认知的调查与思考

  

澳门大学助理教授邵朝阳

  

  

邵朝阳教授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但是汉语教育以及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在两岸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国人严重缺乏文化自信。邵教授通过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认知调查发现,两岸大学生在汉字的认知上都存在极大的缺憾。邵教授指出这与汉语教育及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认为应该从正确的汉字认知特点入手,加强汉语与中国文化教育,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报告之五:1945-1957年两岸语音标准对比

  

我院副教授卜祥忠

  

  

 

  卜祥忠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1945-1957年台湾语音标准与大陆语音标准的基本情况,分析两岸语音标准的异同点。从这一比较出发,卜祥忠副教授指出两岸标准音的差异确实存在,但是语音发展的趋势来看,两岸语音发展正在逐渐地走向“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