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曾昊然 摄影:孙凯茜 编辑: 发布时间: 2013-04-25
“让每一个人为她自豪”
——访9778818威尼斯院长苏新春
起文传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成果,苏新春院长如数家珍。
3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经管楼六楼教师休息室采访了9778818威尼斯院长苏新春教授。主题是关于文传学院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他像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谈起了有关她的一切。
“第一个吃螃蟹”的分院
文传院从并系建院“出生”已过去了三年零3个月,换做普通孩子正是学步初成的年纪,可这个“特殊的孩子”却要承担着更多的学习任务。他做了一个比喻,“‘他’要比普通孩子更艰难地学会走路。”因为它是我院第一个由并系而成的分院,成为学校里实体院建设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强化专业建设,突出学科整合,成立院务委员会,建立学生工作组,这些在成为文传院的“必修课”。分院的管理队伍都是来自原来的普通教师,他们除了承担原有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起管理职责。即使是教学秘书与学生辅导员,“过去是每个人单打独斗,遇到什么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可以依靠团队的力量集中智慧来办大事”。成立分院后,优化了教学资源,为同学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2008级广电专业的陈同学,在校时很喜欢听中文学专业的课程,自己平时在课余时间也阅读、浏览跟文学相关的资料。可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难题一直横亘在他面前——,新闻系与中文系是两个独立的教学单位,尽管两个学科之间本来有着太多的共同知识与素质要求,但课程与资源都没有共享,学生要跨系学习难以实现。就在陈同学入学的第二年,文传院“出生”了,中文系和新闻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胞胎兄弟。现在,文传院在学科群的打造、教师资源的共享、不同专业学生的互通交流上领跑于嘉庚各院系。三载春秋,文传院专任教师获得的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已占到全校的几分之一。守望未来,文传院还将深耕广种,专业数将从现在的4个扩大到6-7个,教师队伍也将在现有规模上扩大将近一倍。
第一个吃螃蟹还不够,更要吃到里面的蟹黄蟹膏。
苏新春教授为新生作学科入门指导讲座。
从见缝插针的游击队员到鸟枪换炮的正规军
在2010级广电专业的方轶舟眼里,人文楼的苹果机房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你想成为一个广电专业控吗?就把热血挥洒在机房里吧!”乍一听像是囧人语录,实际上是广电专业学生为自己代言的青春物语。方轶舟从来到广电专业的第一天开始,这句话就像“1+1=2”的算式样烙印脑海里。
没课的上午,他从不会沉睡在温柔乡里,也不迷失在dota的打杀声中,而是拿起学生证、端起摄像机,目标就是人文楼五楼的机房。对他来说,这是套轻车熟路的流程,更是凄风苦雨也奈何不得的习惯。因为他至实验室去,屡屡会碰一鼻子灰回来。“气人,这设备(摄像机)真难借!”每到这时候,他总是会自嘲的调侃——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不是巧妇,更要饿肚子了。
器材难借并非沙中拾蚌。实验室规模不够,实习基地数量不多,常常困扰着同学们。方轶舟经常是只要看到实验室机位有空,就见缝插针地偷偷溜进去。等到别的班上课时又只好退出来,就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员。文传学院领导知道后,召集老师商讨对策,一方面派实验员轮流加班,延长开放时间,一方面打报告申请更新、增添苹果电脑。最后结果当然是满意的——东风来了,武器有了,肚子也饿不着了。
在人文院发展规划的“白皮书”中,新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教学实验用房从现在的700㎡将扩大到3000㎡,公教一号楼的大演播厅已编制了设计图纸,学校将投巨资添置佳能单反相机、索尼摄像机若干,文传学院将拥有主楼群一号楼四至五层的完整办学空间,学生会也将拥有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
“进驻新的教学科研场所的时间最晚不会超过6月份,”苏院长以坚定的口气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为同学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与实验条件。”
硕士点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最快的话2010级同学将有机会
从图书馆到食堂,再从食堂到宿舍,最后回到图书馆。为了考研,高泽贤已经许久没有体验玩的滋味了。
2010级新闻专业的男女比例大概在5:1,作为“稀有动物”的男生之一,他似乎被老师、同学和家长给予了更多的厚望。到了大三下学期,拿过三个学期奖学金的他,咬了咬牙,跳入全国几百万考研的洪流中去。
“为了考硕,你必须牺牲很多。”他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过去爱玩魔兽争霸,现在连快捷方式都没碰一下;过去喜欢看香港漫画,现在连最新最火的漫画名字都不知道。每天6点起床,就躲进了考研复习的教室,晚上11点回到寝室,已能仰望星空。
“当你一想到100人跟你竞争1、2个研究生名额,无奈中怕的就是时间的浪费。”他想得很多,有努力,也有抱怨;他做得也很多,考研复习资料几可等身。他不止是他,在他旁边还有那一大批嘉庚的考研人。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硕士点将有可能不久后着陆我院。最顺利的话,2010级也就是他这一级的学生即可报考。
苏新春介绍道,我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硕士点的申报,人传院筹建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是:移动信息与传播、互动广告、民俗文化的数据保存与传播。同时学院还在积极探讨依托母校招收研究生的事宜,如果进展顺利的话,2010级的同学就可申请。
消息无疑让所有志在考研的人传院学生侧目,“谁不想考自己学校的研究生?谁不想近水楼台先得月?”苏新春说出了高泽贤最想说却最不敢说的那句话。
“要让西部的民众为我们我院竖起大拇指”
每当到了学生自我介绍,总是孙凯茜紧锁双眉、暗吐不快的时刻。
“大家好,我叫孙凯西,来自山西省。有没有和我本省的同学?”“……”台下总是一片寂静,没有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我讨厌自我介绍的原因,文传院一届三百名学生,就我一个来自山西省!”她一脸的落寞。
她孑孑一人从山西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本就孤独,来校后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乡音的人,“就像把你放在陌生的屋子里,还把灯灭了。”说到这里,她的声音显得有些颤危。
熬过了孤单寂寞的一年,到了大二,她逐渐熟悉了校园环境,对学院有了愈来愈多的自豪感,发现学院的知名度在自己的故乡山西显得有些可怜。
记得高考揭榜后她回母校探望老师,得知同学们去的大都北方的高校,有的还是很一般的院校,只有自己一个考上了我院。老师知道后问的是:“凯茜,你平常成绩不错的呀,怎么去了所专科学校?”
两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高中老师的那句话,每一个字都会像一只只蚂蚁啃蚀着身上每一处神经。我院是很好的学校,我现在为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原因是一方面学校在山西那边宣传得还不够,二是山西百性对外面的好学校了解太少。
听到凯茜的故事,苏新春默然片刻,说出了他对未来十年的期盼。“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校的质量办上去。不仅要让凯茜的老乡认识我们,即使远及西藏,也要让藏民为我们竖起大拇指!”
这是一份期待,更是一份承诺,看似大鹏展千里,实则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三年已走道,十年未来路,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它是看得见的功名,更是传扬于学生与家长口碑中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