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静怡实习作品:同性恋微电影《暖冬2》有点热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同性恋微电影《暖冬2》有点热

对同性恋的看法,在厦门和漳州几所高校内已渐成熟

(海峡导报20120210)

 

 
 
 
 
 
    《断背山》、《春光乍泄》、《男男女女》等经典的同性恋题材电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近日,我院09广电121工作室自制微电影《暖冬2》在网络上热映,点击率逾3万。《暖冬》系列电影以同性恋为题材,讲述了两个相爱的男生,徘徊在情、理、世俗眼光、道德伦理的边缘,内心的压抑与挣扎难以释然,多番折磨后,最终走向悲剧的深渊。
 

编剧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暖冬》讲述的是,昊和家龙在一次朋友的聚餐中偶遇。昊看到家龙与女友阿洁举止亲密,心里暗生不快,此后便处处刻意挑衅家龙。三番五次的接触后,双方竟发现,自己爱上了对方,却迫于各种压力无法在一起,最后,家龙选择了离开。《暖冬2》则延续《暖冬》中的情节,讲述不久之后,家龙归来。家龙、阿洁、昊3人重逢后开始新一轮的感情纠葛。这两部电影细腻地刻画出了两个徘徊在同性与异性之间的男生挣扎、痛苦、矛盾、无奈的内心世界。
    我院新闻系09级广电班的王昊是《暖冬2》的编剧、导演和主演。他告诉导报记者,他身边的朋友中,同性恋者不在少数。在平时的了解和交往的过程中,他觉得,由于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羞于面对世俗的眼光,很多同性恋者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需要掩饰和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其实这个群体是个弱势群体,有很多地方需要社会的帮助和保护。
    其实,《暖冬2》这部微电影最初只是源于一份广电作业。一开始,他们只想做成一部两性的爱情电影,但后来想,异性之间的爱恋被描写得太过频繁,“同性恋”这三个字在大学里、社会上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禁忌、羞涩的字眼,只是很多人还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它、包容它。所以,他们决定以同性恋为题材,做一部电影。
    王昊说:创作这部电影,是希望告诉同性恋的朋友不要自卑。就好像《暖冬2》中的一句话,爱没有定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也希望社会上的其他人不要歧视同性恋的朋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学生 能理解,但不太能接受
    导报记者走访了漳州和厦门的几所高校在校生。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同性相恋的行为,也不会戴着有色眼镜歧视同性恋者,只是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自己身上,还是不太能够接受。
    漳州师院中文系大二学生小陈告诉导报记者:“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本是自然规律。我认为是现在社会的激进让同性恋对性有了错位的理解。现在校园里也出现了许多女生男性化与男生女性化现象,但我认为这与同性恋没有直接关系,只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大家对个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都渴望张扬自我。”
    我院国贸系大四学生小璐则说,能够理解同性恋者的心理,只是还不太能接受身边真的出现同性恋。可能是从来没有遇到过吧,还没有心理准备。
    我院新闻系大三学生小静称,只要不对他人造成影响,就没有什么好反对或者歧视的,都是个人选择,无非就是需要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一些西方国家已允许同性结婚了。
    厦门理工学院大二学生小陈表示,如果给他们健康的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性别的优点,应该就会变回真正的自己,就像网上的南笙姑娘一样。
 
老师 应接受主流爱情观
    “在大学校园中,同性恋并不是一个太新鲜的话题。”我院新闻传播系易欣老师对导报记者说,“我个人觉得,大学可以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还是应该接受主流的爱情观。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因为赶时髦,受到异化和误导。毕竟爱情是两性之间的问题,如果同性恋太多,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繁衍。”易欣老师告诉导报记者,在他个人的观点中,虽然可以把同性恋当成一种多样化的趋势,丰富生活。但是主流社会需要正常的恋爱,正确的引导,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应有所考虑,开设相关课程。
 
心理医生 这是性取向混乱的问题
    导报记者采访了漳州市175医院心理咨询科的叶财英医师。叶医师告诉导报记者,家长要在孩子的性取向成型前做出正确的引导。一些人的性取向出现了偏差,主要原因还是生活环境所致。比如,有些父母喜欢把儿子当成女儿养,从小给他穿裙子,扎辫子,导致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性别概念比较模糊。有些孩子从小由女性带大,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女性,较少跟男性接触,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角色认同;此外生活圈子里有许多同性恋好友,经常跟同性恋者接触,这样也有可能影响自己性取向的心理认同。
    叶医师称,虽然现在同性恋已经被社会普遍理解,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主流性别导向。避免性取向产生偏差,教育和引导是很关键的。作为家长或教育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性别,在儿童时期就应该接受科学的性教育,促进健全的性心理发展。(导报记者 胡倩 实习生 钟静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