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记得出发前,台湾是个遥远却又令我遐想的地域名词。对每个“90后”而言,记忆中永远会有小学语文课本的那一篇《日月潭》,那是宝岛台湾第一次闯入印象。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之间,属于中国的宝岛,和内地只隔着浅浅的海峡,却很长时间以来“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相见不如怀念。因此,心中遐想的台湾,像一幅远观的油画,生疏而神秘。
同样记得,蔡琴在《总有一天等到你》中唱过:山又高呀水又急,你在东来我在西,山把我们分水把我们离。我只有天天等着你。我重情呀你重义,你不抛来我不弃,山也不能分海也不能离,我总有一天等到你。这首歌曲很好地诠释了我期待这次台湾之行的心情。由厦门出发,直航抵达台北,途中只用了短短的1小时。随后5日的交流之行,或走马观花或细细品味,穿梭于陌生的环境中却总能寻觅到亲切感,兴许“本是同根生”总会情意相通。感谢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在他们的真诚邀请下,我们一行十余人,在十月秋高气爽时,乘着银色大鸟顺利抵达宝岛。他们热情的接待,让我们对宝岛风情欣喜若狂的同时,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与温暖。
在台湾,在路上。走一路,看一路。恨不得用相机,记录下这期许了很久的一切。
风情感悟篇
【】台湾岛上的百样生活
到达台湾,首先前往的,是位于桃园县的中坜市。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预想繁华匆忙的景象。缓慢的节奏,散发着浓郁的闽南人生活特色。
夜幕降临,沿路槟榔小店闪着彩色的霓虹灯。工作了一天的男人们,嚼着槟榔,坐在路边看着车来车往。即使是牙齿全都变黄,槟榔也是他们如何也戒不掉的瘾。来到台湾,自然也少不了提起槟榔西施。作为台湾的一种特有职业,其最早只是源于槟榔行业的竞争。台湾槟榔的种植面积高达4.
台湾人是爱生活的。即使是破旧的木屋前,也能看到怒放的花儿。喜欢这种随处都能看见大自然生命的感觉。垂着绿色植物的篱笆墙下,打扮精致的老太太歇着脚;教堂旁的小巷口,老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忍不住想象,若有一天自己老去,是否也能这样,靠在花香弥漫的墙边,看着人来人往。傍晚时分,身后响起小时候熟悉的音乐。一辆黄色的小货车缓慢地在街道上行驶,人们纷纷提着垃圾袋从家中走了出来。小货车车厢后,身穿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接过垃圾袋,放置在车厢里。
台湾是一个爱干净的地方。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看不到一个垃圾桶。日常垃圾都存放在室内,每天固定的时间,垃圾车就会“走家串巷”,收集着生活废弃品。这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绿皮的垃圾车也是这样响着类似的音乐。儿时的我也经常在大人们的叮嘱下,提着垃圾袋站在门口等着垃圾车的到来。
【】国际化里的传统执着
离开中坜,到达台北,感受的,是另一番风景。台北101大厦,楼高
在台湾最容易见到的,就是当地居民筹钱搭建的庙宇。最中国化的建筑,穿插在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里,却感觉不到突兀;在台湾的公交车上,没有看到为了争夺座位而蜂拥而上的景象。最多听到的,却也是学生们礼貌地说着“不好意思,借过一下”;在台湾的书店里,宣扬国学的书籍并不少见。当我们已经渐渐忘记传统文化,甚至连汉字都要写不好的时候,在这里还坚持着国学的传承。即便再发达的地方,总也不能忘却最根本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学术交流篇
【】两岸学者的对话:文学经典的深度探讨
应台湾中央大学邀请,10月24—28日,9778818威尼斯院长苏新春教授带领15人的访问团在台湾中央大学参加了“中国经典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访问团成员还包括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李无未教授、王烨教授、曾良教授、刘荣平教授及我院朱盈蓓教授、亢巧霞教授、朱莉教授、潘新教授,漳州师范学院的吴晓芳副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宋贝贝,我院本科生黄枭、黄恺婕、陈晓玲、张辛泽。苏新春教授作了大会报告并为闭幕式致辞。
会议的主题包括:宋明清儒学的类型与流变、古典文学的“物”与“我”、玄应《一切经音义》综合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以上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切磋。苏新春教授的《<十三经>中‘天’字分析》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曾良教授的《俗写与佛经语言考校举例》以佛经中一些字词为例,比照各种版本,通过古籍俗写的分析,考校了佛经字词的是非,以帮助佛经语言的正确释读;刘荣平副教授的《从黄鹤龄<不暇懒斋诗钞>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对刘家谋的友人黄鹤龄的诗集钞本《不暇懒斋诗钞》进行研究,考察了台湾航海、气候、地震、风俗、文化、古迹、民生、兵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引起台湾研究者的注意。朱盈蓓副教授的《明清叙事文学拟神话结构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对明清时期叙事文学中的拟神话结构进行解析,认为在这些拟神话结构中,通过“我”与“物”之间交互主体性关系的观照,融汇了中国传统思维中天人合一的认识观、物我感应的自然观、仁爱合群的伦理观、物我不二的信仰观,从方法、情节、母题以及人物塑造上展示了伦理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思想。亢巧霞副教授的《元白唱和诗中白居易的主体性表达》以白居易元和唱和诗为切入点,从友情交流的角度,体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体性表达方式。文章认为,白居易继承“诗缘情”的传统,基于友人的相似经历以及对诗歌的痴迷,是白氏唱和诗歌的主体性表达之一。黄金明教授的《汉代屈原批评与文士的精神建构》认为汉代屈原批评显示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体认与思考是融合儒道,建构文士主体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
会议期间,中央大学还组织了两场座谈会,分别就“汉语汉字教学与研究”、“学科、专业介绍”等为主题展开讨论,两校师生进行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交流和互动,气氛颇为融洽。
【】两岸高校的交流:传媒教学的经验交流
除了在中央大学参加学术交流之外,苏新春教授还带领我院几位师生参访了铭传大学和辅仁大学,与两所大学的师生互送礼物,并就合作办学的相关事宜进行了交流和洽谈。台湾的传媒产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近些年来更是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我院新闻传播系一行师生,怀着全面了解、深入探访的愿望,参观访问了台湾铭传大学、辅仁大学等传媒类著名高校,并和该校相关专业师生做了细致的交流问答。
在铭传大学,该校共同教育委员会召集人、教育暨应用语文学院教授陈德昭先生接待了我院交流团一行。交流团首先与陈德昭先生及铭传大学传播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时了解到,陈德昭先生是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的后辈,这层联系更增添了亲如一家的感情。陈德昭先生向交流团成员详细介绍了铭传传播学院的教学架构与师资情况,并分享了传播学院一直秉持的“整合传播”理念。“我们坚持理论与实务并重。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追求‘传播知识产业化’和‘传播产业知识化’的学术卓越。”陈德昭先生表示,这样的理念与嘉庚文传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几分相似,希望以后两校能多多合作交流。
在相互了解学校的基本概况后,我院交流团与铭传传播学院就教育合作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磋商,双方就今后的3+1(三年在嘉庚就读,一年在铭传就读)和2+1+1(二年在嘉庚就读,一年在台湾铭传就读,一年在美国就读)及暑期交流互访等合作办学模式达成了共识和初步的框架。随后,我院师生一行参观铭传大学学生电视台录播室。参观中,潘新副教授就铭传大学构建实践性广播电视台进行了深度了解,朱莉副教授则就广告学教学的相关问题,与铭传大学教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另一所高校——辅仁大学,是台湾最早创立传播学科高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先后培育出冯小龙、沈春华、吴小莉等杰出新闻人才。近年来,该校传播理论与研究朝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在辅仁大学,通过交流座谈,我院与辅大传播学院决定在师资共享互派、学生交流互访等方面先行一步,希望两校传媒学子能多些交流机会,相互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交流中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当场邀请我院组队参加该校12月主办的两岸青年诗词吟诵会。
收获体会篇
【】关于传媒教育的思考
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我院新闻传播系一行师生了解了台湾高校媒体的新闻采集、节目制作、制作运营、管理机制和两岸高校交流等情况。不仅如此,通过细致的交流询问与实地感受当地传媒状况,师生一行收获颇多,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台湾媒体普遍重视新闻传播在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都把新闻传播作为媒体发展的主打产品,对新闻的时效性及技术手段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高度重视。第二个直观地感受,就是台湾媒体普遍在竞争中求生存,在资源、节目等方面呈现出激烈竞争的局面。台湾的媒体普遍采取产业化运营,从管理体制到运营模式都高度市场化,各媒体的成本意识很强。这些社会条件,都使得台湾媒体极其重视传播人才的培养。在与传媒类高校铭传、辅仁交流的过程中,这两所高校都表示希望与大陆媒体院校展开多方面的合作。这些发展趋势必然会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考察台湾传媒类高校与部分媒体企业,对我们学院传媒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通过此次访问,我院师生一行对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和传媒高等教育有了一些深入思考。
第一,要重视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大陆和台湾文化上同根同源,息息相通。两岸高校有诸多共同点,在很多方面更具有借鉴意义。高等教育的交流是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这也是大陆高校的责任。
第二,要拓展领域、创新模式、深化与台湾高校的合作。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扩大合作的领域。双方学术交流要在更多学科、更多层面展开,特别要加强在传媒发展的新趋势下,传媒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对策的研究。二是要进一步开展我院与这两所传媒类高校学生相互交换学习的教育项目。加强传媒教育方面的交流,能很好地带动我院传媒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新的教学模式,也能极大地丰富我院传媒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在互派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访学方面,形成固定的交流机制。进一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我院与台湾传媒类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
第三,促进两岸高校合作与交流在政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岸目前在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性的障碍,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和有效沟通,可以促进两岸教育交流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访台成员:2010级新闻学 黄恺婕